近红外脑成像仪(NIRS)凭借“无创、实时、便携”特性,在脑卒中、脊髓损伤等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评估中脱颖而出。其通过监测大脑运动相关脑区(如初级运动皮层M1、辅助运动区SMA)的血氧变化,量化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的脑功能重塑,为康复方案优化与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,弥补传统行为学评估的主观性局限。
一、核心评估维度:量化脑功能动态变化
运动脑区激活强度评估:患者执行主动运动任务(如手指抓握、肢体抬举)时,NIRS可实时监测M1区血氧饱和度(HbO₂)变化。运动功能障碍初期,受损侧M1区激活强度显著低于健侧(HbO₂增幅差>30%);随着康复进展,激活强度逐步提升,且健侧代偿性激活减弱(如脑卒中患者3个月康复后,两侧M1区激活差异缩小至10%以内),可作为运动功能恢复的核心量化指标。
脑区功能连接评估:针对复杂运动(如步态训练),NIRS可同步监测M1区与SMA、顶叶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强度。功能恢复差的患者,脑区间血氧信号同步性低(相关系数<0.3);康复有效时,连接系数提升至0.5以上,反映运动控制网络的重建效率,比单纯行为学评估(如肌力分级)更能提前预判恢复潜力。
二、关键应用场景:覆盖康复全周期
康复初期:基线评估与方案制定:患者入院时,通过NIRS评估静息态与任务态下的脑功能基础。例如脊髓损伤患者若M1区存在基础激活(静息态HbO₂波动<5%),提示运动皮层未全失活,可优先制定主动运动训练方案;若激活缺失,则需从被动运动结合神经电刺激开始,避免盲目训练导致的脑功能抑制。
康复中期:疗效动态监测:每2-4周通过NIRS复查,对比脑区激活与功能连接变化。若训练后M1区激活增幅<5%,且功能连接无改善,需调整康复方案(如增加任务难度、更换训练模式);若激活与连接同步提升,说明方案适配,可维持当前训练强度,确保康复效率较大化。
康复后期:预后评估与出院指导:康复末期,NIRS评估运动任务下的脑功能稳定性。若患者执行最大强度运动时,脑区激活波动≤8%,且功能连接稳定,提示运动控制网络已成熟,预后良好,可制定家庭维持训练计划;若激活仍不稳定,需延长康复周期,降低出院后功能退化风险。
三、技术优势:适配康复评估需求
无创安全:无需辐射或侵入性操作,可频繁用于儿童、老年患者,单次评估仅需10-20分钟,兼容床旁、康复训练现场等场景;
实时反馈:即时生成脑区血氧变化图谱,医生可直观观察训练过程中的脑功能响应,及时调整训练节奏,避免过度疲劳导致的脑功能损伤;
客观量化:以血氧数据为核心的评估结果,避免传统评估中“医生主观打分”的偏差,为康复疗效提供可溯源的客观依据,助力康复医学的标准化发展。
近红外脑成像仪通过将“脑功能变化”与“运动行为改善”关联,为运动功能恢复评估提供了“从脑到行为”的完整视角,推动康复评估从“经验驱动”向“数据驱动”转型,显著提升康复方案的精准性与预后预判的可靠性。
